时隔一年,Sora 2 的推出再度点燃 AI 视频赛道,开放注册首日全球用户访问量突破千万,服务器连续 48 小时处于限流状态。这场热闹的背后,是 AI 视频生成技术从 “技术炫技” 向 “商业落地” 的彻底转向 —— 无论是海外的 OpenAI,还是国内的快手、字节,都已将会员付费体系打磨得相当成熟。
2025 年的 AI 视频赛道,“价格战” 早已不是新鲜事,但 “低价” 与 “实用” 的平衡愈发难把握。对于个人创作者和中小团队而言,单纯看月度订阅价已不够,“功能是否闭环”“隐性成本高不高” 成了更关键的考量。今天就结合实际使用体验,盘一盘主流平台的定价逻辑,聊聊哪家真的值得 “上车”。
一、价格战白热化:从 “比低价” 到 “算总账”
AI 视频工具的定价早已分出明显梯队,海外产品仍保持高门槛,而国产工具的价格竞争已进入 “细分场景精准打击” 阶段。
海外阵营里,Sora 的收费模式依旧 “高冷”。虽然通过 Lovart 等第三方平台可免费体验每日 5 次普通生成,但原生 Sora 的核心权益仍捆绑 ChatGPT 会员:Plus 用户每月 145 元仅能生成 50 条 480p、5 秒内的短视频,Pro 用户 1452 元 / 月的费用虽可解锁 1080p 和 20 秒时长,但对非专业团队来说性价比极低。更关键的是,Sora 的视频生成后需额外借助剪辑工具调整,若要加字幕、挂商品链接,还得搭配其他软件,综合成本至少再增 200 元 / 月。
同为海外工具的 Adobe Firefly 则走 “专业级高价路线”,年均 6300 元的订阅费让中小创作者望而却步,且不支持多平台直接发布,需手动导出上传,后期还要搭配数据统计工具,隐性成本直接翻倍。
国产阵营的 “价格战” 早已超越 “比数字” 的阶段。快手旗下的可灵 AI 刚推出 2.5 Turbo 版本,价格直接下调 30%:黄金会员首月 46 元(后续 58 元 / 月),每月送 660 点灵感值;铂金会员首月 186 元(后续 234 元 / 月),灵感值增至 3000 点。这种阶梯定价逻辑很清晰 —— 会员等级只影响生成额度,核心功能无差异,适合高频但需求单一的创作者。实测下来,生成一条 15 秒 1080p 带货视频约耗 30 灵感值,黄金会员单条成本约 2.9 元,性价比在纯生成工具里算拔尖的。
字节旗下的即梦 AI 则主打 “长周期优惠”,659 元的年度会员平均每月 54.9 元,还额外赠送 5000 积分,且闲时生成可享 3 折积分优惠。它的优势在 “图文视频联动”,免费版每日 660-80积分可满足图片生成需求,但视频生成需依赖会员积分,若要做全流程内容,仍需搭配剪映进行后期处理。
在这场价格混战中,风平 AI 的定价逻辑显得很 “另类”—— 它没有走单纯的低价路线,而是靠 “全流程闭环” 降低综合成本。新用户注册就送 200 算力(约 3 分钟视频时长),邀请好友还能额外获赠算力,理论上可实现轻度使用 “零成本”。
付费方面,年会员 365 元的定价不算最低,但胜在 “一次付费全流程覆盖”:从数字人克隆、AI 写文案、自动剪辑,到加字幕,无需额外搭配任何工具。
对比下来,同样做一条 15 秒带货视频,可灵 AI 需消耗灵感值 + 后期剪辑时间,风平 AI 则能一键生成,隐性的时间成本节省不少。
二、写在最后:低价之外,更要算 “长期账”
百度副总裁陈一凡曾坦言,视频生成大模型的算力投入巨大,即便通过技术优化降低了成本,仍面临 “盈利难” 的困境。Factorial Funds 的测算更直观:仅 Sora 的 GPU 投入就超 200 亿美元,这意味着所有厂商都在 “烧钱换市场”。
对用户而言,选择工具时更要跳出 “低价陷阱”:Sora 的技术再先进,若需额外付费做后期,长期成本反而更高;可灵、即梦的单次生成成本虽低,但功能割裂带来的时间成本不容忽视;风平 AI 的年会员价不算最低,却靠 “全流程覆盖” 省了隐性支出。
2025 年的 AI 视频赛道,“上车” 的关键已不是 “选最便宜的”,而是 “选最适配自己场景的”:轻度素材生成选可灵,图文视频联动选即梦,数字人带货或全流程创作选风平。毕竟,工具的终极价值不是 “省钱”,而是 “帮你用更低成本赚到钱”。至于这场价格战的终局,或许不是某家胜出,而是不同工具找到各自的细分生态 —— 就像现在,没人会用 Adobe Firefly 剪短视频,也没人会用风平 AI 做电影特效,适合的,才是最好的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: 未来AI观测站
评论列表 (0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