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AI营销,很多人脑子里还是那个“关键词触发-自动回复”的机器人脚本,说实话,那玩意儿顶多算个高级一点的“应声虫”。
但最近,百度商家智能体搞了一次大升级,号称从“客服”转型成了“AI销售团队”。
本着“你敢吹,我就敢测”的原则,我深扒了一下它的技术架构和几个实测案例。
结论放前面:这次升级不是UI层面的小打小闹,而是动了内核的真家伙。它正在让“AI销售”这件事,变得“落地”了。

拆解“大脑”——自研基座到底是什么来头?
要测评一个智能体,先得看它的“大脑”,也就是底层模型。百度商家智能体这次升级的核心,是首个专注商业场域的百度自研智能体基座。
注意,这不是通用大模型“魔改”来的,而是百度专门为商业场域“特调”的垂直领域智能体基座。这就好比你不会拿一台超跑去越野,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工具干。

这基座的硬核之处,在于它采用了“一个规划大脑 + 多个垂直专家”的协同作战架构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特种部队:有一个总指挥官,带着几个专精不同领域的士兵。
这个“规划大脑”就是总指挥。它融合了“快慢思考”模型,负责制定整个对话的宏观战略。是该直接推销,还是先建立信任?是该深挖需求,还是快速解答?都由它来判断。

而手下的士兵,就是各个“专家”。比如,有专攻对话技巧的“营销专家”,它被百亿级的真实商业语料喂成了“话术大师”,知道怎么说话用户才爱听,怎么聊才能把天继续聊下去,以高续聊率和高转化率为目标打造的专精模型。
还有负责提供知识和促成转化的搭档:首先是“解答专家”,它就是团队里的“最强知识库”和“事实核查员”。依托商家供给的千万级私域知识(产品参数、优惠活动、客户案例等)与实时检索的RAG技术,调取行业相关的海量新鲜信息,确保每一个回答都有据可查,这就解决了大模型常见的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的问题,确保了输出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。
但光会解答还不够,它的搭档“推荐专家”则深谙转化时机。在洞察到用户的需求意向后,它会在最恰当的时机,用最自然的方式给出优惠或服务方案,临门一脚,将对话深度转化为订单。
那么,这个“大脑”是怎么做到战略思考的?这些“专家”又是从哪获取弹药的?这就不得不提下面这个关键技术了:
CoT(思维链):这个技术术语听着玄乎,说白了,就是让AI学会了“像人一样思考”。全新的规划大脑结合思维链(CoT)技术,构建了超1000 万条营销思维链样本库,让决策具备快慢思考机制,“易题简答,难题深思”。传统的机器人是“一问一答”的线性逻辑,而CoT让商家智能体能进行多步推理。举个例子,用户问“你们这最贵的课多少钱?”,老式机器人只会报价。而百度商家智能体会反问:“您是想提升学历还是学个专业技能呢?不同的需求,我给您推荐的课程和性价比才最高。” 看出差别了吗?它在挖掘你的深层意图,这是高级销售才具备的能力。
看明白了吗?“规划大脑”用CoT来做策略推演,“解答”、“推荐专家”用商家供给和RAG技术来调取信息,“营销专家”用海量真实语料库来优化表达。
这种大脑指挥、专家执行的协同模式,才让商家智能体真正拥有了一个“销售团队”的战斗力,而不再是孤军奋战的“客服助理”。
全模态能力是噱头还是实战利器?
光有大脑还不够,得看它怎么把“想法”变成“行动”。除文本外,百度商家智能体这次新升级了语音、数字人两种模态,我们挨个看细节拉满的实测数据。
语音版-电话接线助手:
这是我觉得这次升级最实用的功能之一。想象一下,晚上8点,你的销售团队已经下班,但一位潜在客户的咨询电话打进来了,响了30秒后被无奈挂断。这种因为人力有限制而丢掉的钱,最让人心疼。
实测案例1(维修行业):维修行业有明显的“波峰波谷”效应。夏天空调报修电话能被打爆,节假日管道疏通需求激增。某维修公司的痛点是,高峰期电话根本接不过来,大量订单就这么流失给了对手。
接入智能体语音版后,AI直接化身为“金牌调度员”,7×24小时接听所有电话,兜底一切线索。它能清晰地问明“是空调问题还是热水器问题?”“您的地址是哪里?”,然后自动生成工单。
结果是,一天就能从无人接听的电话里挽回超过200个有效商机。更关键的是,第二天人工客服上班时,面对的是AI筛选分类好的“高意向工单”,跟进效率极高,最终成单率硬生生拉高了30%。
数字人-具有行业角色属性的数字员工:
视频时代,消费者早就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和毫无感情的机器人。一个能打的“形象”太重要了。
实测案例2(旅游行业):一家专做川西深度游的旅行社,他们的目标客户是对文化体验有要求的人群,于是定制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族姑娘形象。
当用户点进视频,这位“虚拟导游”便开始娓娓道来,从九寨沟的海子到稻城亚丁的星空,眼神灵动,语气亲切。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,瞬间就和那些只会念稿的机器人拉开了差距。结果显而易见,用户的回访有效率提升26%,最终成单率飙升了30%。

实测案例3(法律行业):法律服务卖的是什么?是信任。一家主营拆迁业务的律所,客户都是面临复杂法律问题的人,他们需要的是权威和专业。
这家律所就选择了一位形象沉稳、着装得体的中年男性数字人。他在视频里逻辑清晰地讲解法律条款,眼神坚定,传递出“这事儿交给我,靠谱”的强烈信号。这种专业人设的建立,直接打消了客户的疑虑,线索转化率提升22%,而获得一个有效线索的成本,更是暴降了56%。这数据,相当惊人了。
但一个士兵再强,也只是一个人。真正落实“团队”这个概念的,是它的“多智能体”能力。这意味着,商家可以在一个账户下,最多搭建50个不同角色的文字或数字人智能体。你可以为主推业务线创建一个“王牌销售”,为售后服务线创建一个“服务标兵”,甚至为不同区域市场创建带有地方口音的“本地顾问”。这样形成的“角色矩阵”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作战,是一支完整的AI销售团队。
懂营销工具链的含金量
如果说模态是物理攻击,那营销工具就是魔法攻击了。百度商家智能体这次强调“懂营销”,说白了就是提升线索的有效性,拒绝“无效内耗”。
具体来说,它提供了“意向线索筛选”和“服务预约”等一系列贯通经营的能力。它的目标不再是拿到一个电话号码就结束,而是要将服务链路从“留联即可”延长至“预约到店”,直接把线上流量转化为实打实的线下客流。
实测案例4(教育行业):教育行业最大的内耗是什么?是销售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去跟进那些“随便问问”的伪线索。某厨师培训机构的痛点就在于此。
他们通过智能体,设计了一套“意向漏斗”。AI会通过多轮对话,像一个资深课程顾问一样,帮你筛选客户:“同学,你考这个证是为了升职加薪,还是纯粹兴趣?”“你的预算大概是多少?”…… 只有那些目标明确、意愿强烈的“真学苗”,才会被打上“高意向”标签,并引导预约。这一招“精准过滤”,直接让有效线索量提升22%,同时把宝贵的人力从无效沟通中解放出来,最终将有效线索成本,实打实地砍掉了30%。
经过这次深度测评,小象君认为百度商家智能体的AI发力方向是对的。
它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“传话筒”,而是通过“自研智能体基座(规划大脑 x CoT)”作为技术内核,驱动“全模态(语音+数字人)”的交互外壳,再配合“懂营销”的转化工具,真正打造出了一个具备主动进攻能力的AI销售雏形。
对于商家,尤其是人力有限、获客成本高企的中小企业来说,部署这样一套7×24小时“强思维、全模态、懂营销”的AI销售团队,可能不再是一道关于“要不要用AI”的选择题,而是一道关乎“未来如何生存”的必答题。
评论列表 (0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